专题新闻 > 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 奋进•新时代新跨越

用特区精神闯出幸福新路

    档案

  人物:谢志锦,澳门人,华达宝陶瓷制作有限公司技术指导。苏仪,汕头人,华达宝陶瓷制作有限公司财务人员。

  口述时间:2020年5月8日晚

  地点:汕头市衡山路和合藏阁

  记录:陈文兰 莉莎


  经济特区40年发展史,实际上是汕头人奋斗、创业故事的缩影。在这个伟大征程中,赋予了普通人无数的机会,而奋斗的人们抓住机会、奋力搏击,造就了那些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1984年,谢志锦怀揣梦想,从澳门来到汕头华达宝当技术指导,把梦想扎根于这片热土,用技术用实干助力特区发展。后来,谢志锦娶了汕头姑娘苏仪,两人风雨同舟,满怀对瓷器艺术的深情热爱和执著追求,共同谱写了一曲奋斗人生之交响乐。

  谢志锦颇具儒商之风,言谈之间总带真诚笑容。苏仪明眸善睐,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干练。话及在特区就业、创业的那段经历,他们不由感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特区是我追梦的第二故乡

  建立特区,汕头敞开怀抱,广纳天下英才。每一片发展的热土,都是追梦人的第二故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越来越多的追梦人来到汕头,与特区共同成长,我便是其中的一分子。

  1984年,我受澳门恒辉公司委派,来到其属下的汕头华达宝陶瓷制作有限公司。如今回顾职业生涯,我仍十分自豪,我既是汕头陶瓷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其中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市场的旺盛、流通的放开,让拥有强大生产能力的华达宝一时风光无限,那时的华达宝,同那个年代一样激情四溢。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抖擞的精气神,陶瓷厂产销两旺、红火运行,是华达宝最美好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陶瓷业辉煌最生动的注脚。

  当年,华达宝是汕头乃至潮汕著名的陶瓷企业,单位福利好,不少人托关系、找熟人才能进厂。几十年来,我作为坚守者和见证者,有幸参与书写了汕头陶瓷业从辉煌到沉寂,从沉寂苦苦支撑到重塑陶瓷文化的故事。

  

  发工资时数钱数到手抽筋

  特区建设开启后,随着引进港资、侨资、外资,创办“三资企业”,龙湖以一种先行先试的精神探索着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1984年底,外商独资企业华达宝陶瓷落户龙湖工业区。

  每天早上七点多,我们迎着朝阳,踩着单车上班,一路上总能碰到华达宝的同事。通往特区的主干道红旗东路尘土飞扬,晚上要10点多才下班,一个星期两三晚通宵加班是常态。

  华达宝的陶瓷有口碑和品质,有当时全国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陶瓷只要生产出来就有人抢着要,根本不愁销路。有时产品还没出炉,就有装货的大车在楼下苦等。师傅们想了个办法,买来一批大风扇,对着新鲜出炉的产品一阵猛吹,快速降温。当时的华达宝员工,都能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光鲜,也能从亲戚朋友口中体会到特有的职业荣耀。

  每到发工资,本是件开心的事,可对我们的财务人员来说,这时候却成了最受累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年华达宝效益好,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月人均工资高达四五百元以上。发工资时,财务室里一捆捆10元面值的纸钞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工资发到每个人手里都是沉甸甸的一袋。分发这些10元面值钞票,就足以让她们数到手抽筋了。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企业却逐渐跟不上市场的脚步。1995年,华达宝退出汕头市场。

  我从小在澳门受陶瓷文化熏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把人生和事业融入陶瓷文化的情怀。一番思虑后,我和苏仪决定接手这个“摊子”。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临危受命,更是顺应内心的召唤。华达宝就像我们的家,出现困难我们责无旁贷,这种朴素的情感让我们始终充满热血。

  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在汕头特区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原来老厂的基础上,我们自己买机器、开模具、建工厂,一个全新的艺高陶瓷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汕头经济特区的精神,也在每个特区人的血液中流淌。在公司运营初期,我发现仅仅靠华达宝原来那些订单太局限,没办法做强做大。于是,我们带领团队参加广交会,敲开海外大市场之门。

  用心经营,方见成功。20几年打拼下来,“艺高”招牌响亮。原本是利用潮汕工艺名片闯出新天地,孰料,“艺高”也成了当时潮汕瓷器在海外的一张名片,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这让我大受鼓舞,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汕头是我的第二故乡,必须感恩。2016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艺高”向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转型。在众人热烈与关切的目光中,和合藏阁如期开业。开办藏阁并非独为赢利为目的,而是希望借此作为“落脚点”,和更多的“老特区人”回忆过去,珍惜当下,不负好时光。

  有朋友说我爱折腾,其实,折腾说明我们想真正干点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创新。作为特区人,大家都不怕做“吃螃蟹”的事,都在寻找新的机会,而不是因循守旧。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和城市,智慧和汗水可以浇筑出美好的未来。在特区这片青春的热土上,成长着许许多多像我们一样的奋斗者,他们骨子里有着一股拓荒牛的干劲和闯劲,唱响着无数经济特区“春天的故事”。

  摄影:本报记者 陈文兰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20年05月1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