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 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 首创•敢为天下先

弹棉花里的匠心梦

  一根弦、一个木槌,用充满力度的双手弹出美丽的音符,弹出雪花般的棉絮……在汕头人记忆深处,弹棉花是一门老手艺,过去在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弹棉匠忙碌的身影,“嘭嘭”的韵律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床手工弹制出的棉被,不仅温暖舒适,更多的是工匠人满腹的沧桑和独特的精神记忆。而如今,老百姓弹一床新被过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弹棉花这一行当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国庆黄金周期间,记者走访了藏身于小公园一角的弹棉花店,探寻这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

  

  30余载与弹棉花为伴

  “嘭嘭嘭、嘭嘭嘭……”在老市区商平路,一间店里传出久违的节奏声。店内,一位师傅身系大长弓、左手紧握长柄、右手握着一只木锤频击绳上的棉花。

  “老姚,帮我弹一床5斤重的棉被”。一位中年女子向弹棉被的师傅喊道。该中年女子告诉记者,老姚的手艺很好,弹的棉被蓬松柔软,人也实在,一些搬到东区居住的人都特意来这里找他做棉被。

  其实大家口中的“老姚”并不老,姚俊明今年才53岁,但从事这个行当已经30多年了。“我老家是潮南区仙城镇波溪村,弹棉花是我家的祖传技术。”姚俊明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父亲姚怡廷学弹棉花,那时候村里会弹棉花的人很多,但这些年越来越少了。“原来一起从事弹棉花工作的人早就改行了”,姚俊明露出淡淡的忧愁,叹气说,弹棉花是一项耗时费力、枯燥乏味的工作,同练武一样,讲究身稳、腰稳、手稳,才能弹出好棉被。

  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被。在这间小小的“加工坊”里,到处可见细碎的棉絮,正在棉絮之间忙碌着的姚俊明仿佛全身染霜,发梢、眉头都沾着棉絮儿。记者看到一袋袋的棉花由姚俊明一双巧手经过多道工序,从山一样高的松软“棉花糖”,最后变成一床绵实、柔韧的棉被的全过程。

  

  手艺精湛制作考究

  “别看这棉花土,现在不少小朋友家长喜欢它,因为全棉的东西不会刺激孩子皮肤”,姚俊明的妻子马燕惠告诉记者,手工弹出来的棉被,比用机械制造的质地更加均匀。“利用弹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打开,形成丰富的蓄热空间”,马燕惠说,反复的敲打使得手工棉被有着独特的蓬松性和柔软性。

  记者采访期间,姚俊明一直都在忙着。“一整套工序基本都是纯手工,我和妻子两个人一天只能做两三床棉被”,姚俊明说,打一床棉被要经过敲弹、牵纱、打磨和缝线等数道工序。只见他拿出卷筒状的棉花条,横竖交叠地铺在大床上。然后,架起大木弓,一手握着木槌,在木槌有节奏地打击下,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匀地振动,伴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棉絮便飞花般地组合到一起。

  将白色的网纱套在棉絮上面后,姚俊明用木制磨盘按压,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最后进行的是缝线,是个精细活,他非常娴熟地将松软的棉花缝制在这个“渔网”里,一床暖暖的棉被就完成了。

  弹棉花看似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很有讲究。姚俊明的手艺精湛,也算是小有名气。指着刚弹好的棉絮姚俊明说,棉花弹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的棉花内胆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虽然现在用上了弹花机,但很多工序还是和以前一样,必须凭经验手工制作。

  

  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弹棉花”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记载。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羽绒被、太空被、蚕丝被等织品占据各大商场,成为民众首选,“弹棉花被”也因此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弹棉花生意大不如从前了,只有靠秋冬旺季挣些钱。面对夏季生意冷淡时期,姚俊明感觉以弹棉花难于谋生,但他依然秉持匠心,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

  一套简单的行头、一副粗糙的面孔、一身精湛的手艺,温暖熨帖我们的生活。曾经的这个行业,不可或缺,如今却渐行渐远。说到手艺的传承,姚俊明颇有些无奈,自己的儿女不愿做,也没有人肯来学,或许这门古老的手艺就将消失在他们这一代了。

  “弹棉花这个工作很辛苦,忙起来,一天到晚都得站着”,姚俊明说,“但这毕竟是一门传统手艺,失传了也怪可惜的。”尽管赚钱少,活又累,但姚俊明夫妻俩却从未轻言放弃。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发表日期:2020年10月1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