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 学百年党史 悟思想伟力理论征文活动

论百年伟业 谈思想伟力

  编前话

  日前,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党校、市社科联承办的“论百年伟业 谈思想伟力”理论研讨会在市委党校举办。与会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报今日推出专版,刊登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

  

  重温百年党史 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谱系

  □ 沈海军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一个胸怀千秋伟业的政党而言,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站在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上,回顾我们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百年辉煌离不开党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的情怀,离不开革命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推动。在一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形成了独特的革命精神谱系,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时期的女排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此,需要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特点、时代价值以及如何传承等问题。

  首先,关于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特点。革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或历史形态,但其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不变的。所谓革命精神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文化和工作作风。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和培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抗疫精神等具有不同形态的革命精神。虽然革命精神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不同形态的革命精神有着共同内涵,即崇尚理想、坚定信念的目标追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责任担当等内涵。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所谓时代性,就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历史任务的不同,革命精神呈现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革命年代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的解放,革命精神主要表现为开天辟地、坚守信念、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建设年代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中国,革命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爱国奉献的精神;在改革年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革命精神主要表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所谓实践性,就是构成革命精神谱系的这些一条条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它们都是来自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同时又反过来指导、服务实践。现实中,革命精神之所以能够感动人、感化人,就是因为它来自于真实生动的实践,是与具体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现实中的人或事中概括总结提炼出来的。

  其次,如何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我认为,认识其时代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和半点骄傲自满。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就迫切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凝聚人心,振奋力量,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以思想、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力量维系着党的根和魂,传承着党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血脉。它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也能够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增强群众自觉地爱党跟党走的意识,做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第三方面,革命精神源自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它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最后,关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问题。我认为,第一,党员干部要通过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来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精神谱系之“魂”。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靠的就是矢志不渝的理想和坚如磐石的信念。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越了解,理想信念就会越坚定。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胸怀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经受各种考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第二,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党员干部敢于直面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挑重担,积极主动作为,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第三,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收入分配等方面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周恩来主政东江时开展反腐清弊的实践

  □ 陈汉初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领导革命军征伐盘踞东江的陈炯明的战争。后又在汕头市设署主政,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惠潮梅各县(25县、2市)的行政工作。周恩来在主政期间,努力实践东征到达石龙镇时在军民联欢大会上讲话时的宣示“我们这次东征,完全是为人民幸福而来”,积极开展查处军阀柄政时买官鬻职的腐败行为,清除社会积弊,赢得了广大劳苦大众的信赖和爱戴,初步显示出一位年轻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为我们执政党在当今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方面提供了思想伟力。

  一、发动群众,组织工农,充当反腐清弊的主力军

  周恩来指出:“我们共产党领导工农参加国民革命,其目的是打倒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半封建势力。”他在主政东江期间,始终把发动组织工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带领工农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组织下,当时工农商学的组织程度达到空前水平。1926年春,汕头市总工会有组织的工人已达3万人,潮梅海陆丰加入农会的农民达60多万人。在火热的斗争中,锻炼和成长了一批工农干部。如彭湃、杨石魂,人们称彭湃为“农头”、杨石魂为“工头”,连当时汕头市公安局长兼潮梅警备司令何辑五也惊叹:“警备司令部的枪,还不如杨石魂的一句话。”事因1926年汕头联安工会工人带客下船不服纠察而与省港罢工纠察队发生斗殴事件,何辑五派纠察武装镇压而毫无结果。事情汇报到时在礐石养病的杨石魂,他说了一句话:“工人不打工人”。这句话由工人代写在横幅上,下款签:委员长杨石魂。结果横幅举到哪里,那里的冲突就停下来,这件事使何辑五震惊不小,才发出了以上的感叹。

  周恩来利用组织起来的工农的力量,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与反动军阀的残余势力斗,与社会的一切恶势力斗,令一切反动势力心惊胆战,为害人民的社会积弊被组织起来的工农铲除了。乡村中的土豪富绅再也不敢苛榨,派及贫民的苛捐杂税废除了。

  二、设立容纳群众献议的“意见箱”,广纳民意,诚心诚意为人民兴利除弊

  为了广开言路、发动群众与社会上的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周恩来无论到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都亲自作调查研究,听取来自人民方面的意见。第一次东征到达棉湖,驻兴道学校时,他经常利用时间找老师和学生交谈。第二次东征克复河婆后,他亲自到该镇文祠前旧区署附近找蔡云山、阿慈等村民调查。东征军进驻汕头后,军务、政务的繁忙并没有堵塞周恩来广纳民意的渠道,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东征军总政治部专门设立“意见箱”,“以容纳地方人士之一切献议”。“周主任积极为我潮梅人兴利除弊”、潮梅人民也都“关心桑梓”,热心献计献策,有意见乐于向周恩来讲。在那时,有关发展潮梅实业的献议,有关揭露潮梅弊端的信件,纷纷投入政治部意见箱,周恩来都一一检阅, 并将查处结果在报端设立的《总指挥部政治部公布》栏上公布。周恩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合乎民意,顺平民心。“周政治主任恩来”的英名在东江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开来。

  三、下派特派员,面察下情,设立反腐清弊的监督机制

  周恩来深知:“要解民悬,非从吏治着手不为功。”为了督察东江辖属各县的行政官员,周恩来先后以“国民党东江党务组织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行政委员”等身份,监督各属行政官员履行政务,查处贪官污吏,清除社会积弊。早在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就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作出决策;党军所到之处,立即派出宣传队、演出队,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办报纸,开设书报流通社,灌输进步舆论,调查农民之痛苦状况。

  1925年2月21日下午6时,第一次东征攻下白芒花, 翌日校军本部在白芒花小学休息,周恩来亲自带人到平山调查、宣传。24日,派王伯苍到平山了解情况。3月2日,又派吴振民留海丰、颜国璠去陆丰办理党务及宣传。3月19日,攻下五华县城后,又委派了五华县特派员。3月23日,周恩来派方临川(共产党员)为普宁、揭阳一带特派员;鲁易、杨石魂(均为共产党员)为潮梅特派员,负责整顿、改组潮汕、梅县一带的国民党组织,并调查人民疾苦。4月上旬, 又函令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潘学吟为潮安县党部筹备处主任,着手解决潮安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问题,调查潮安的有关情况。第二次东征入汕后,周恩来再次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各地任特派员,如把共产党员李春蕃(柯柏年)派往澄海,共产党员文农到潮阳,团地委委员吴梦龙(吴华胥)到惠来等。这批特派员到各地后,深入了解民情,发动群众打击地主、军阀、豪绅残余势力。

  四、召开行政大会,让群众评官议政,建立反腐清弊的政治制度

  1926年2月初,周恩来宣布就任东江行政委员后,一改过去的陈章旧法,在新建立的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公署内组织了一个新的工作班子,从秘书长、委员随从书记、科长、科员到司书,共31人,机构十分精干,有利于消除旧政权机构的官僚作风。周恩来还针对当时广东革命政府从省到县仍然推行行政长官独任制,广州革命政府中,右派、军阀、官僚仍然占相当大的势力,地方机关还残存不少旧官僚等问题,着手改革东江行政公署的政治体制,取消行政委员独任制,代以行政会议的形式,让首席行政长官与下属官员及农工商学妇等人民团体的代表,“齐集一堂,共论革命治理”。

  1926年2月6日,周恩来以行署名义致电通知东江各县(市)长、各教育局长及农工商学妇等群众组织各派代表一人,参加东江行政会议。此外,还有恽代英、邓颖超、刘尔崧、杨嗣震等著名共产党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他要求大家事先认真调查、讨论,多提切实意见,让人民代表把下层的意见充分反映上来,直接同群众商量、讨论、决策政府大事,并以此作为人民参政的第一步,摒弃“一纸公文”发号施令的旧衙门作风。周恩来还打算从那次会议以后,“革命之普及,地方之建设,人民之福利,以及各项行政方针,均由此会议议决而执行”,一反旧政权行政长官独行专横的统治形式。这说明,周恩来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行政会议这一形式固定下来,使它不仅成为一个议政议官的会议,而且成为一个决策机构,把群众代表议政议官所形成的决议,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建立一个防止腐败的新政权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2月22日,东江行政大会在汕头市外马路岭东商业学校开幕。周恩来主持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124名。会后,周恩来还亲自从汕头返回广州,“报告东江行政会议之经过”,并专门向党内的同志讲了东江行政公署的有关情况,将会议的有关提案呈报广州国民政府批准后付诸实施。东江各属行政会议有关国民会议组织法、警政、防止匪患条例、人民自卫军条例、收回海关权、收回教育权、禁绝烟赌等为人民兴利除弊的规章法律化、制度化,引导东江初步走上依法治乱、为民除弊的健康轨道。由于周恩来在东江采取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得力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反腐清弊的斗争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作者系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市社科联原主席)

  

  坚定理论自信 增强实践自觉

  □ 林文雄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党史蕴藏深刻道理: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实践面临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有质的区别。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前进方向。而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然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它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过程的作用,或使发展过程出现一定的摇摆和偏差。另一方面,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必然性隐藏于偶然性实践之中,必然性要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党的百年征程,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分别完成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并着力推进实现强国大业。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领导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就是创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间逻辑的必然结果。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党和国家事业辉煌成就的取得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回顾百年党史,我们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不是一种抽象、简单、直线式的逻辑演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艰难曲折,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浩劫,改革开放之前前进中的徘徊,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艰辛。正是因为遵义会议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调整组织路线,党的事业转危为安;正是因为延安整风解决党的思想建设方面问题,党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接续前进;正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转移工作重心,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正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战略部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百年辉煌,来之不易。

  二、坚定理论自信

  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坚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引领作用,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增强实践自觉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同时又是人的自觉行为的结果。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此更应增强实践自觉。

  一是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实际问题,自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认识和应对国际大变局、如何认识和处理国际国内各类矛盾、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亟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供思想引领,进而科学解答世界格局变化的时代之问。

  二是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作者系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陈乐芃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