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敢闯敢冒 创建出多种新型商业模式

  每每有客人来访,林勤芝总要请大家喝上一杯亲手烹煮的醇香咖啡。年轻时参与汕头经济特区的开发建设,因为经常要和外商接洽,林勤芝不但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处事严谨的作风,也养成了优雅从容的气质,喝咖啡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从激情澎湃的青年,蜕变成优雅从容的大叔,林勤芝最大的感触就是,特区的设立,带动的不仅仅是一方水土的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众多的业界精英,他们带着特区的精神,在更广阔的领域拼搏奋斗,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记忆之门就在弥漫着咖啡香气的氛围中缓缓打开。

  特区创建,从荒丘上搭铁皮屋开始

  我是1984年底开始参与汕头经济特区的开发建设的。那时候的我,还是个30岁不到的愣小伙。而那时的特区,也不是如今高楼林立的“钢筋丛林”,而是荒沙野草遍地的土丘。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更别提有什么优雅的氛围了,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办公场所都是用铁皮搭建起来的临时设施,冬天冷得瑟瑟发抖,夏天热得汗流浃背。但好在大家都是激情澎湃的年轻人,怀着建设特区的美好愿望,情怀支撑着我们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勇往直前。

  我刚到特区工作时,很多厂房在建,龙湖宾馆和特区管委大楼也还在建设中,到处都是工地。说起那时的困难,真是三言两语说不完,很多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时特区和外界是用铁丝网隔开的,龙湖村的村民在铁丝网外面摆开锅炉炒菜,菜香把我们馋得顾不上风度,大家就隔着铁丝网跟他们购买,然后站在沙丘上就吃开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铁丝网掀开了一大片,村民们就搬来了桌椅,我们终于可以坐着吃饭。因为沙丘不平整,我记得桌椅都需要用力往沙丘里插才能放稳,我们就这样在尘土飞扬中吃得津津有味。

  我所在的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商业总公司就是服务特区建设的单位,为了解决建设者们生活不便的问题,我们想方设法搭建起各种临时的零售商业场所,为特区建设者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以方便他们的生活。我们在金谷园前的空地上搭建了临时农贸市场,售卖肉类和蔬菜,还引进了一个壳牌石油气的售卖点;搭建了友谊商场、龙湖商场等,售卖日常生活用品;在龙湖沟边开设海外商品行、汕纳摩托车行等。为了抢时间,所有的零售点也都是用铁棚搭建的临时设施。

  虽然设施简陋,不过市场农产品十分丰富,我们也不断引进了很多当时十分时髦的日用百货、服装、小家电等货品供应市场,特区的魅力开始展现出来,每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市区及周边县市的人们涌向特区采购商品,从金砂东路(当时叫红旗东路)到迎宾路,自行车流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吃饭的地方也多了,当时有一家彩龙酒店,是香港商人开的,很多香港客商和货运司机还能在这里吃到很正宗的粤菜、早点。

  万商云集,良好的投资环境让特区腾飞

  在特区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特区的面貌很快改观。首先是龙湖宾馆的建成,让大家感受到了高端酒店的华丽,宾馆的景观成为人们节假日的一处旅游观光地。而万商楼的落成,更是万众瞩目,这里是当时粤东最大的商场,拥有粤东第一部手扶电梯,商场货源丰富,还引进了凯撒、花花公子等众多品牌入驻,在这里就能购买到很多潮流的名牌产品。

  与此同时,一排排厂房已建成,很多外商到特区考察后就能马上选择好厂址,迅速开展生产,体现了真正的特区速度。

  当时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商贸都十分活跃,特区商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创建出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把特区商业办成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我于1987年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成立了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商业(集团)粤海进出口公司,我们发挥了特区优势,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引进外资,发展生产,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客户遍布国内外;我们还在揭阳、潮州和特区辖县建立了多家出口货源基地,扩大创汇途径,公司年出口创汇达到五千万美元。

  拼搏奋斗,特区精神是发展源动力

  在特区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并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特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沃野,更是培养人才的乐土。

  我于2003年下海,创办了广东华商实业有限公司,主产行政套装、职业服装等,公司拥有广东省知名商标“蒂柏纳”等品牌。之所以选择服装行业,是因为在参与特区建设时对这个行业接触最多,当时很多世界知名品牌服装企业选择在特区设厂,我在参与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业界的精英,他们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拓宽了眼界,爱上了这个行业。从事服装行业十多年来,特区的精神始终是指引我不畏艰难、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在特区建设的每一天,都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激发你打开新的视野。频繁来往的外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只要你肯问肯学,他们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你;这里汇集了各种最新的潮流商品,让你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在见识新事物的同时,这也给特区的建设者们带来了紧逼感,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被时代潮流所抛弃。在我身边,不管学历高低,大家都会寻找机会进修,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将特区的文化和经济管理理念、特区拼博奋斗的精神带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将之发扬光大,成为很多行业的先行者。我觉得这也是设立经济特区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

  摄影:本报记者 许玉璇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20年05月2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