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著名作家眼中的红色汕头②

万纸侨批万重山

朱小平

朱小平: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社主编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侨批文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6月19日刊登《万纸侨批万重山》

汕头是个美丽的侨乡,市花夏季盛开时花朵灿如红霞,动人心扉。走进汕头侨批文物馆,仰读一件件侨批,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那是“家书抵万金”的潸然之泪,那是“千里共婵娟”的沛然之情。海邦传乡音,叮咛复叮咛,真是纸短情长,镂心刻骨。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汇寄到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是信、汇合一的特殊的邮传载体,不仅仅是沟通亲情的纽带,内容亦极丰富,涉及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商贸等种种信息。侨批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纯粹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文献档案,但它的人文情韵醇厚、感人、催人泪下。

汕头自唐、宋时,即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出海港湾。自1860年起,汕头在西方列强高压下被迫开埠。汕头农田瘠薄,人口增长,汕头人开始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谋生打拼。侨批中的字字句句,有桑梓之思,有血中之泪。移民心怀赡养眷属和致富还乡之愿,但因其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只能出卖廉价劳力,备受歧视,备尝艰辛。侨批就是一部“番客”的打拼史、辛酸史。

有一封侨批,内夹的笺纸上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难”字,蕴含着出洋谋生人多少艰辛?左侧是一首七言诗:“迢递家乡去路遥,断肠暮暮与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字里行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嘘拂而来!

还有一封侨批,居然写了3000多字,那渖渖墨迹,倾诉着何等切肤的思乡之情和骨肉眷恋?侨批中有无数的词汇是“凭君一语报平安”的“平安”,那是批中触目可见的对家乡亲人的叩问、萦系,字字深情,以慰亲人的引颈思念。

在无数侨批飞过重洋峻岭时,背后还有海内外无数人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

“批脚”,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19世纪30年代,为适应不断激增的侨批递送,潮汕地区开始出现批局以及银号、商号承办的侨批行业。批局雇佣侨批派送员(批脚),将侨批送达千家万户。“批脚”们家境贫寒,每天要行脚百里,无论风雨交加和酷日暴晒,遇山而上,遇河而渡,每次要分送上百封侨批。而“批脚”的酬劳极少。

但是,尽管“批脚”们度日艰辛,多少年来,却从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遗失侨批,没有一次!这是怎样的奇迹啊!侨批业和“批脚”们的立业之本是“诚信”,正是这份诚信,让每一封侨批,每一笔款项,历经千辛万苦,分毫未损地送到翘首以盼的游子亲人手中!

甚至有一家几代人从事侨批派送,汕头澄海区隆都镇堤兜村潘得敖家,从祖父、父亲到他三兄弟,三代“批脚”,皆服务于1906年开业的大型批局潘合利银信局。潘家兄弟回忆:送批时,汇款与信件包在潮汕特有的水布里,紧紧缠在腰间。后改为布袋背负,从早至夜,完全靠双腿,送到百里之外的侨眷手中,再将眷属回批送回批局,再由批局发往泰国、新加坡、越南。祖孙三代,风雨无阻,按时送收。微薄的报酬不曾改变三代人对诚信的执著坚守,他们传递的不可计数的批信无一件遗失。

汕头还出过一个女“批脚”庄雪卿。做木工的丈夫本是送批人,但后来批局规定送批人不能从事两种工作,为补贴家用,庄雪卿担负起了丈夫的工作。她送批一丝不苟,与亲人多年失联传到国内的侨批,也能千方百计寻觅到家属,因此极受侨眷信赖。她赶上了好时光,批局由银行统一管理后,“批脚”也成为银行职工。庄雪卿学会了骑自行车,再也不用双脚行走送侨汇了。1982年她从银行退休,安享晚年。

除了送批人,还有写批人,也非常值得崇敬。写批人也将诚信立为宗旨。如潮汕地区如雷贯耳的“写批洪”洪铭通,为侨眷写回批达50余年。他写回批,边听口述边撰写,行文通俗易懂,那充溢着俚语乡音的白话文,无不使海外游子倍感亲切。人们都愿找他写回批,因为“写批洪”就是一道忠厚诚信的金字招牌。他淡利轻财,生人问资费,总是一声“随送”。很多为寻觅异国亲人者,将信寄附他人回批中,洪铭通概不收取资费。他还立有“四不写”规矩,有辱国格、装穷叫苦者等四类概不为其写回批。改革开放后,不少华侨回国探亲,还会到樟林元通街去探望洪铭通,感谢他写的回批使游子终生铭记温情。

“批脚”、写批人的笃诚守信,侨眷和家乡父老用相濡以沫的温情来回报。“批脚”夜里回不去,他们会挽留住宿,吃完早饭再上路。

令人感动的是,侨批不仅仅是桑梓之思、亲情眷恋的信物,还洋溢着家国之情和肝胆大义。抗战中的侨批,常可见印有“抗战必胜”“还我河山”等标语,表达出海外游子与家乡亲人互相鼓励的信念。潮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等三人,为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捐出国币200元。不同寻常纸批,这是以“口批”(寄批人与批局口头约定)交泰国增顺批局,再交最可信任的“批脚”,凭代号与密码到汕头联号银庄取款,几经转送,最终安全到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到执款后,为示尊重,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给苏君谦等三人写“回批”,对其爱国热忱“殊堪钦敬”,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抗大)学习抗日知识”。

十多万件侨批,每一件都有凄怆的、温馨的、浓烈的、深沉的故事。自20世纪70年代,侨批统一由中国银行管理后,侨批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侨批成为遥远的历史遗迹,留下温情的记忆。

北回归线上的汕头

赵德发

赵德发: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经山历海》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白云岩 本报记者 郭丹 摄

去汕头五日,诸多景物烙印于我的大脑,最深刻的当数北回归线标志塔。

它在南澳岛东头的青澳湾。面对浩瀚的太平洋,一座门状建筑物被蓝天背景衬托,显得格外雄伟。“门”字的那一点是个紫铜色的球体,被一对深灰色门垛擎于正中。有一圆管垂直贯通球体,每年夏至正午,日光透管直射,在地上照出一个圆圆的光点。

听了带队者的讲解,我脑子里蹦出“太阳足迹”四个字。

我是山东人,从小就听老人讲,“夏至挡日回”,意思是,夏至这天会把北上的日头挡回去。我曾在无数个冬至之后,看着太阳一天天离我更近,赐我温暖,赐大地新绿。过了夏至,便望见太阳悄然南归,让北方渐渐变冷,落叶与雪花飞舞,天地间一片肃杀气氛。我无数次猜想,夏至这天,太阳到底是走到哪儿便折返的呢?

后来通过读书明白了,是北回归线。

2021年初夏,我到了汕头才知道,太阳是走到这儿又回去的。

当然,夏至这天,太阳从东方而来,其足迹曾划过太平洋,经过台湾。从汕头西去,出广东,进广西,经云南,再越过南亚、北非、北美。在北纬23.5度上,住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但他们都对太阳每年到达头顶即回这件事很在意,到了这天,许多人会竖起一根竿子,观察“立竿无影”这个神奇现象。有一些地方,还建起了北回归线标志塔或标志物。

北回归线标志塔,中国境内建得最多,目前已有11座,汕头就有两座。除了2014年在南澳岛完工的“自然之门”,另一座在汕头市西郊的鸡笼山南麓,1986年建成。那座标志塔的造型,是在仿天坛基座上,由四面皆呈“北”字型的高架托起地球模型,球体中间也有一圆管。夏至这天游客云集,低头看日影,抬头窥骄阳,对这个天象奇观无不赞叹。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古代希腊,太阳神是赫利俄斯;在古代中国,太阳神是东君(取屈原《九歌》中的说法)。中国民间对太阳也有一些俗称,如太阳爷、日头公等等。无论把太阳想象成神,或比拟成人,都符合古人的理念:万物有灵。我也相信太阳有灵,不然他不会每天从东方升起,不会每年准时且准确地到达南北回归线,然后退回,周而复始。更南更北的地方他去不了,只是挥洒目光,送去无量光子,传递不同温度。目光实在投射不到的地球两极,每年便有长达几个月的极夜。

我想,太阳涉足哪里,都会垂下目光,仔细观察。因为他目光灼灼,因为他来回驰骋,南北回归线之间便成了热带。

汕头是太阳北上的终点之一,每年只来一次。这里的沧桑巨变,他一定观察得清清楚楚。

自从地球诞生,他来这里有几十亿次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他看见了四十亿年的亘久蛮荒;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他又看见了显生宙六亿年的万物竞生。造山运动,此起彼伏;石出水落,河溪生成。在潮汕这一块,地往东南倾,水往东南流,海中却拱起一座南澳岛,像作曲家刻意安排的高潮。

距今一万年前,太阳看见人类出现在这里。他们逐水而居,农牧渔猎。居住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终于有城市出现在几条大江岸边。一千二百年前,一个叫韩愈的人来这里做刺史,下马伊始,为民操劳。人们爱戴他,把一条江改名为韩江。

一千年来,太阳到这里会看见,榕江、韩江浩浩荡荡,尾闾冲积,每年都造出新的陆地。海滩沙脊,不断延伸。海退人进,遂有渔村。离岸二十里的南澳岛上,竟然屡屡出现大队人马:南宋的最后一批君臣到这里暂住,挖出的井水虽然甘甜,却平息不了他们的濒死残喘;明代有官兵在此建总兵府,延续至清代达三百多年,负责闽粤二省及台湾、澎湖海防军务;郑成功在此招兵置船,挥师台湾,将那些长着红头发的西方人赶走。太阳还看到,这期间汕头渐成繁华港湾,桅樯如林。一只只红头船载人下南洋,载人回来送侨批,泪水挥洒,或喜或悲。再后来,西方人到此,炮船在先,商船在后,让这里成为闻名世界的“汕头埠”。

一百年前,太阳会看到,汕头市区出现一块市政厅的牌子,挂在一间平房门口。第二年他看到,在西部山区,一个叫彭湃的年轻人走村串户,屡屡展示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旗帜。十年后他看到,在汕头最繁华的小公园区域,一家叫作“华富电料行”的商铺里,有外地人频繁出入。其中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人叫周恩来,他从这里沿韩江北上,被中共交通员送到了一个叫作瑞金的地方。1939年夏至这天,他看到汕头市区被日军飞机炸得满目疮痍,日本人踩着中国人的鲜血进城,开始了六年的占领。后来他看到,日本人走掉,国民党进城,共产党的游击队在大南山、凤凰山等地出没。1949年他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潮汕地区所向披靡,占领了一座座城镇。1950年他看到,南澳岛也插上了五星红旗。

四十年前,太阳会看到,在汕头东郊的龙湖村,一些人站在沙丘上指指点点,正筹划国家级经济特区。此后,太阳每年过来探视,汕头都有崭新变化:城区扩展,高楼林立;工厂、学校,星罗棋布;山青水绿,乡村变靓。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南澳大桥、海湾隧道,让天堑变通途。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让人们的远行成为等闲之事。港口不断扩大,繁忙吞吐,巨轮在“南澳一号”沉船侧畔来来往往,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壮美篇章。

我写此文,是在2021年夏至前夕。太阳再到北回归线,会看到汕头更大更美。尤其是东海岸,有多处刚刚落成的体育场馆,与正在建设的汕头大学东校区相映生辉。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将于11月20日在此开幕。这届亚青会的Logo在汕头随处可见,图案中的红头船让人感奋不已。

我希望,我以后还能再到汕头,而且是在夏至这天。我打算,那天到北回归线标志塔下站直,让脚下基本上不见身影,而后仰面对太阳说:你好,你今天再次垂青于汕头,又看到了哪些巨变?

编辑:林郁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