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著名作家眼中的红色汕头③

汕头纪行

许辉

许辉: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第一次到汕头来,新鲜、好奇、惊讶、期待,有许多个想不到。

一盅老茶品起来

第一个想不到,是一盅老茶品起来。

汕头的工夫茶有名,我们坐在老妈宫戏台下面,边喝陈主任给我们泡的工夫茶,边看潮语歌舞,不知觉间,夜已深矣。茶也是能叫人微醺的,更何况冲泡的都是存放两年以上的老茶呢,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没有这般似醉非醉的效果了。工夫茶的汤汁又有一种琥珀般的香浓,一盅一盅地下肚,并不觉得过酽和苦涩,却只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香芬。把喝过的茶盅,捧至鼻翅旁嗅一嗅,好一派高山顶端甜云香雾的况味呢!

陈主任给我们泡的,是产自凤凰山顶的单丛茶。这时外来的茶客,已至微醺,意识中仿佛听到不远处南海浪潮拍岸的夜声,以及百年前送信的批脚勉力泊港的喘息声,还有唐朝的韩愈涉越韩江的扁舟声——正是韩愈主政潮汕地区,给当地带来了中原儒家的礼仪文化。在单丛茶的催动下,茶客们的意识,真的都自由流动了。

陈主任告诉我们,汕头的工夫茶,讲究的就是一个合字,又讲究一个礼字,都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功夫。所谓合,就是众人同饮,众人聚在一起,说着话,交流着天南海北的见闻,传递着社会的风向趋势,感慨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所谓礼,就是喝茶时,无论同桌有多少人,每次只注三个盅子,三个盅子组成一个“品”字,茶客们会自觉谦让,轮流上盅,皆大欢喜。汕头的茶礼,真是叫人心暖的。

海鲜“毒药”端上来

第二个想不到,是海鲜“毒药”端上来。

汕头的夜宵,差不多到夜里10点多,才正式开始。

我是好吃成性的,到哪里都禁不住美食的诱惑,遇到好吃的食物,我总会很快投降、失身。当然,这话的前提,是让我吃到了真正的欲罢不能的佳肴。安徽也有美食,比如徽菜。坊间有4句话,描述徽菜的特点,这4句话是:严重好色,轻度腐败,风流泼辣,天下一品。传统徽菜盐重色浓,又有臭鳜鱼等名牌菜,风干的鸡鸭以及辣口是徽菜另外的特点,一品锅也是徽菜里的名品招牌。潮汕菜以清淡爽口著称,吃上一口,我也爱上了它,只是不知潮汕菜中的海鲜夜宵,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车开进一条小街,街两边都停满了车,夜宵店的店里店外,正灯火通明着。大堂的食柜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海鲜,一眼望去,眼花缭乱的,却都叫不出名字来。包间都满了,就在大厅里找一个顺眼的地方,坐下来。点餐的活插不上手,就在坐位上坐着,喝着单丛茶,和沈总、帅社、兰社闲聊,等陈主任、小黄、小蔡把“毒药”们点上来。

因为汕头的生腌海鲜太好吃,因此当地的美食家,都把那些生腌的海鲜昵称为“毒药”,意思是越吃越想吃的海鲜。又曾经看过一档介绍广东美食的系列专题,于是稍稍地知道了一些广东人寻海、赶海、吃海、知海、感恩海洋的故事,多年来一直期待,到这一晚,这种期待是要变成现实了。

海鲜和“毒药”们陆续端上了桌,我差不多是就此闭嘴,只专注美食了。海蟹,生腌的,蟹腿肉丝状、凉滑,有一点淡淡的藻香;蟹壳里有一些杂乱的凝固物,据说这就是最“毒”的“毒药”,是生蟹里的精华,对男女都无限的好,吃它们时要一口气吸溜下去才好,但初尝时颇觉骇人,于是倒点醋在里面,咬牙闭目,很快就吸溜自如、大快朵颐了。血蚶,这是一种软体海鲜,有两扇贝壳,上面有瓦垄状突起,它肉体的表层是血红色的,吃起来,起初有一种茹毛饮血的生猛感,但蚶味生鲜,“毒”性不逊于生腌海蟹。鱼饭,这是各种蒸鱼鲜的统称,最初渔民们远航深海,在大海里打上来鲜鱼,加一点海水,把鲜鱼煮熟,就当成饭吃下去;回到港口后,由于鲜鱼难以保存,当地人也会把鲜鱼冲洗一过,稍加腌渍,摆进筐里,上笼蒸熟,再上市销售,成为当地无可替代的美食。

由于“毒药”们的生鲜特点,因此食材的新鲜是最重要的。远方的食客坐在夜市的餐桌旁,低着头咀嚼血蚶、吸溜蟹汁时,大海的涛声会在耳畔响起,渔家起网的汗水也会噼哩啪啦滴在餐台上。汕头的胸襟是像南海那样开放的。

侨批亲情深过海

第三个想不到,是侨批亲情深过海。

汕头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交汇的入海口,这里低山散处,水网密布,逐渐凝聚成韩江三角洲最为著名的江海水运中心。韩江托运来的泥沙,在潮起潮落的海潮作用下,慢慢形成了沿海的条状高地,当地人称为陇,沙陇脊起处,当地人称为“汕”,沙陇在濒海的开端处,就叫“汕头”。

汕头是著名侨乡,至今已有500多万当地人及他们的子孙,生活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大量潮汕人迫于生活的困窘,或各种各样的原因,泪别亲人,背井离乡,从汕头港登船涉洋,去探求未知的人生路。

出洋的华侨,远离亲人,在南洋、在海外,独自打拼,艰难谋生,血泪纵横。在汕头当地,历史上曾流传过多支”过番“歌谣,道尽了华侨涉海谋生的泣血和艰涩。

卖咕哩

断柴米,

等饿死,

无奈何,

卖咕哩(苦力)。

火船驶过七洲洋

火船驶过七洲洋,

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劫全凭命,

未知何日回寒窑。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

勿忘父母和妻房。

“目汁”,就是眼泪。思乡情切时,这些漂泊在外的人就会托批脚(水客)捎回书信(批),同时把务工后省吃俭用得来的一些钱物,一并托批脚带回,接济家乡亲人。一位陈姓印度尼西亚华侨在侨批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难”字,又写了4句诗,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和谋生的艰难。

迢递客乡去路遥,

断肠暮暮复朝朝。

风光梓里成虚梦,

惆怅何时始得消?

所谓批脚(水客),就是专门为华侨托带人、信、财、物的人,他们要一路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把华侨的血泪寄托,送到潮汕的亲人手中;也要把家乡亲人的思念,带给海外的苦力人。

红色交通走起来

第四个想不到,是红色交通走起来。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于坐拥韩江入海的极端便利,汕头已经成为开放度很高的水陆码头,在现今称做小公园的中心城区,每天人头涌动,车流无绝,繁华一时。汕头北倚闽西南和潮州、梅州腹地,成为内陆通往沿海和海外人员、物资的集散地及消费地。从汕头港出发,北可至上海、青岛等地,南可到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正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使得汕头成为当时从国民党统治地区向中央苏区输送人员和物资的重要节点。

汕头红色地下交通线主要由上海至香港,再经汕头至大埔、永定和瑞金,早期也有少数人员经汕头至饶平、黄冈至大埔的枫朗和村,进入永定,最后抵达瑞金。到1933年初的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经汕头至瑞金,已经成为通往苏区的唯一交通线。

活跃在敌后的这条长达数千里的红色地下交通线,串连起了白区和红区。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站旧址,位于今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97号,当年的交通站以“华富电料行”等为掩护,表面上做生意,做买卖,迎来送往,交结商贾华侨,暗地里却肩负着中央红军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既向苏区输送了大量急需的物资,例如食盐、军械、印刷机、布匹、电器等等,也有大量干部和领导人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进入苏区,例如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200多人,都是经由汕头交通线顺利转移至苏区的。

海岛小县六万二

第五个想不到,是海岛小县六万二。

海岛小县,指的是汕头市下辖的海岛县——南澳县。南澳县由南澳岛和周边35个小岛组成,总面积只有114.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6.26万人,但海域面积却有4600平方公里。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地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道仅7海里。南澳岛上有明清两朝设立的总兵府旧址,新近又立了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海岛的山石里总伸出些三角梅的枝丫,枝头绽出红色的花朵,染得山石红洇洇的,勾人遐想;海岛水际多有沙滩,沙滩外海蓝,沙滩上风野、游人亦多狂放。距海十多米的“宋井”则最为神奇,该井距大海仅十余米之遥,在涨大潮或台风来临之时,此井常被淹没,但潮水退去后,井水很快又能恢复甘甜。站在神奇的宋井边,不由思绪绵绵,迅捷便得了4句顺口溜道:

南澳一岛控三省,

北回归线分伯仲;

海风沙滩三角梅,

宋井一眼共潮生。

其实,整个汕头市,就是一个精华浓缩的地域。汕头市面积仅2199平方公里,比一个普通的县域面积大不了多少,人口却有570多万,市域内的人文内涵,却实在是很丰厚的。对我而言,短短的三五天,不仅有“一壶老茶品起来”、“海鲜‘毒药’端上来”、“侨批亲情深过海”、“红色交通走起来”、“海岛小县六万二”这样的想不到,还有“潮腔潮调不明白”、“英雄石洞藏起来”、“红场军号吹起来”、“乡村振兴嗨起来”等等意料之外。另外,我一直还牵挂着红场镇潘岱村村外石墙边的那株杨梅呢。我们经过时,杨梅将红、未红,也许再过三五天,她就全红了;她们藏身于繁茂的枝叶间,似看得见,又似看不见,真是叫人心里头捉急。

汕头的水

杨鸥

杨鸥: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我很少见过海水像汕头南澳岛的海水那样同时呈现绿、蓝、鸽灰三种颜色。我们的车进入南澳岛时,海水是绿色的,在阳光下水面银光闪烁,像是盛开了火树银花。车前行时,看到海水近处是绿色,远处是蓝色,有时蓝绿混杂,绿色的海面上铺着一团团蓝色的色块。车近宋井时,一片鸽灰色的海出现在眼前。直到看到了岛上那个高大轩昂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时,我才找到了答案:南澳岛地处北回归线上,是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太阳光直射点自南移至该纬线时,折而往南返回。是北回归线太阳光光线的变化,造成了海水呈现不同颜色。

南澳岛还有一个分界线,是闽粤分界线。在岛上的闽粤南澳总兵府内,立着一块写有“闽粤界”的石碑。明清两朝的闽粤南澳总兵府是全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是明清海防史的历史见证。南澳岛素有“闽粤咽喉,潮汕屏障”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民族英雄。“闽粤界”石碑的对面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塑像,郑成功是南澳总兵郑芝龙之子,曾以此为据点招兵练兵,最终收复台湾。郑成功像立在一棵有400年树龄的大榕树下,这是郑成功的“招兵树”,树根虬结交错,粗大的树干分成两叉,枝叶繁茂。树下的一块石头是练武石,石上有把手可供提起和抬举,南澳守军每年招募新兵时,常以这种石头测试应征者体力。南澳练武从军者不计其数,涌现出了一大批卫国将才。郑成功在南澳的军政势力达19年之久。

南澳岛上的宋井,是南宋末礼部侍郎陆秀夫及大将张世杰等护少帝赵昺退经南澳,曾在这里挖井汲水,留下这口御用南宋古井。宋井离海不远,与海水相距仅十余米,尽管会有沙埋潮淹,但井水甘甜不改。我在井旁探头看井内,因汕头近日干旱,井里水位很低,只有浅浅的一片水。从宋代至今,这口海边的淡水井没有干涸,也是一个奇迹。宋代东南海上交通繁荣,南澳岛处于闽、粤、台三地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7海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来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站在宋井畔远望,海天茫茫,远处一个发光的灯塔,是南澳一号沉船的标志物,遥想当年,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船只南来北往,百舸争流。南澳一号沉船中,埋藏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密码。

和宋井的不竭之水相似的还有妈宫前古井,坐落在汕头老妈宫戏台前。500多年前,潮汕先民在这里发掘了一口取之不竭、清冽甘甜的泉眼,俗称龙泉,为先民和过往船只提供了生命之源,有汕头埠第一泉眼之美誉。传说泉眼位于龙脉之上,且古井生长着灵龟,每遇风雨失调、旱涝成灾之际,善男信女烧香祈愿,古井必有灵龟爬出消灾降福,庇佑风调雨顺。如今坐在装饰一新的老妈宫戏台前看戏,就正对着这口古井,据说重建老妈宫戏台清理地基时,发现井里还有水,清冽甘甜如故。可见在海边,淡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了被神化的地步。

汕头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汕头港作为粤东海外移民的重要口岸,大批华侨由此飘洋过海,艰难谋生。“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和妻房。”“目汁”即泪水,这首“过番”歌谣道出了海外谋生的华侨的辛酸和对家人的顾念。无论走多远,汕头人的心中总是装着自己的家人,侨批这种形式由此产生,侨批是海外华侨向家乡寄汇银钱以赡养亲人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和封”,兼有家书和汇款单的功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中止于20世纪70年代。在汕头的侨批文物馆,那一封封侨批的原件字迹带着写信人的情感温度,印尼华侨陈君瑞的侨批,内夹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在海外打拼的艰难尽在其中。汕头现有500多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富起来的华侨不忘回报桑梓,与故土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在汕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从未缺位,1903年建成的潮汕铁路就是华侨投资兴建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汕头,是个对外开放的商业港城。由于水运交通十分方便,北上可抵上海、青岛等地,南下可经香港及东南亚一带。这里既是闽西南和潮梅地区物资集散地,又是个繁华的消费商埠。1930年,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清溪-永定进入苏区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如今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有这条红色交通线汕头站的旧址。当年交通站是以电料行的招牌做掩护。交通站在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递送文件和情报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200多名领导干部经此秘密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站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楼前,眼前仿佛活跃着出入这个交通站的交通员们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热血和忠诚,谱写着红色的传奇。

同样是水,海很大,工夫茶的茶杯很小,小到只有乒乓球那么大,却也能体现汕头人的精神境界。汕头的工夫茶,不为解渴,只为品茶,讲究一种仪式感。3个小杯摆成一个品字,先把开水冲到茶壶里泡茶,再把小杯用开水涮一遍,然后把泡好的茶水倒到各个小杯里。喝完小杯里的茶,再用开水涮一下杯,倒入沏好的茶,工夫茶的程序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一个女孩子穿着天蓝色的对襟中式服装,坐在那里安静得像一滴水,她泡茶涮杯倒茶,各个动作有条不紊,从容恬静。喝茶的人品一口小杯里的茶,心也随之安静下来。工夫茶,反映了汕头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反映了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生活态度。从潮汕菜的制作也能看出这种生活态度,潮汕菜制作非常精细,就连将佛手瓜做成蜜饯,也要花3年的工夫。据制作者说,潮汕蜜饯文化超越水果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平常的一种蜜饯,也能上升为文化,这是汕头人特有的工夫茶精神。汕头人制作家具,用手工将树皮和贝壳一点点拼贴在木板表面,组成各种图案,这也是汕头人的工夫茶精神。在当今处处讲快节奏的世界里,这样的慢工夫很少见了。汕头人生意做得好,工夫茶精神应该功不可没。

汕头的水,汇聚了汕头的多种文化,百川归海,海纳百川,汕头因此而兴盛。

编辑:林郁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