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将潮汕文化元素融入作品

  方言歌曲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几十年来,汕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块音乐的沃土也给了音乐人无尽的灵感。

  潮语歌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时至今日我们仍旧能够听到林伟文、李今风的作品,《两地情》《邻家妹妹》《这个时节好回家》《清风吹呀吹》《那一夜的月亮》等脍炙人口的金曲一直被传唱不衰,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情怀在整个潮语乐坛留下了深刻影响。

  近日,林伟文、李今风做客“潮语歌曲30年回顾”节目,就潮语音乐方面的创作以及对家乡文化的发展传承工作,与读者分享心得体会。

  

  1989年,第一届潮语歌曲大赛拉开帷幕并迅速吸引了潮汕人的眼球。潮汕音乐人林伟文、李今风等,专门为潮语歌曲谱曲填词,一首首优美的潮语歌曲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不断问世。歌声飘过30年,那些镌刻在每个人记忆里的歌词音符,在时光流转中伴随着人们成长,见证潮汕是个好地方。

  几十年来,作为潮汕知名音乐制作人,林伟文集作曲、编曲、录制于一身,他的作品因情感细腻、音色空灵、充满故事性而深受歌迷欢迎。谈起音乐创作,林伟文激情澎湃,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潮汕文化的热切关注。

  “随着潮语歌曲的创作、兴起与传播,潮汕音乐人的创作热情高涨”,林伟文说,那时候,各大书店商场超市,都在播《苦恋》《彩云飞》等潮语歌曲。提起当年的情景,林伟文至今仍然充满骄傲,“就这样口口相传,只要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语歌曲。”

  潮语歌曲从诞生到现在30年,虽然时间不算长,但至今已涌现出两千多首作品。对于音乐的想法,林伟文认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是时代的流行,音乐人需要多点创新,适合时代的,大众喜欢的才是流行音乐。

  “我们需要有更多有想法的音乐人参与进来,为潮语乐坛注入新鲜血液”,林伟文说,我们现在还是处在发展尝试的阶段,所以要提倡多样化、多作品、多风格。而他也将继续流行与传统相结合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实现“以音乐传播潮汕文化”的理想。

  潮语歌曲作为一种地方方言歌曲,无论是对作词作曲还是演唱者,都有特殊的要求,音调失之毫厘,效果就谬之千里。知名音乐人李今风说,不管是作词还是填词,都要尽量避免在关键部位倒字,即曲子的声调和歌词的声调相悖,否则会有歧义,比如给“难忘的家”谱曲,不能谱成听起来像“浪漫的家”。

  如何避免这种问题?李今风采取“先曲后词”的创作方法。“潮语有八个声调,而音乐是有一定的走势”,李今风说,这在音乐理论上叫“旋法”,有“旋法”才能形成旋律。这样一来,音乐它的基本走势经常是要跟着语言声调,我们有八个声调,音符才七个,“先曲后词”可以有效避免“冲突”。

  许多人好奇,李今风好像永远不会枯竭的创作灵感究竟从何而来。不少歌迷留言说,他们喜欢李今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歌风格多样,用干净流畅的歌词讲述故事,叙事性强,又总是充满积极阳光,引发一次次情感的共鸣。比如《那一夜的月亮》歌曲讲述思乡之情,如诗般娓娓道来,让异乡游子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雨季风景》旋律与歌词巧妙衔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妹妹就像三月花》一发布便受到听众的热烈追捧。李今风表示,他把面对感情的矛盾复杂心情转化成文字和旋律,用最真的音乐道出了大众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

  潮汕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熏陶,给了音乐人扎实的文化功底,也给了他们许多的艺术灵感。从事音乐创作工作时,林伟文、李今风一直心心念念,要把潮汕的文化元素植入音乐作品当中。他们觉得,地方特色和传统相结合,才能在音乐作品中,完整地诠释潮汕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质朴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潮汕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30年来,潮汕音乐人创作的经典作品影响了无数人,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像插上了翅膀,飞遍潮汕大地。重温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要不忘使命,不断推出精品,就如林伟文、李今风两位音乐人所说的,“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潮语歌曲,喜欢潮汕文化,并愿意去发扬光大。”

作者:本报记者 陈文兰 发表日期:2019年12月10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